圖為美籍華人作家林中明 韓勝寶攝
  中新網蘇州3月7日電(記者 韓勝寶)南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贊譽“孫武兵經,辭如珠玉,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!”美國美華藝術學會會長、北加州作家協會會長林中明表示,劉勰在《文心雕龍》里說“孫宙綿邈,黎獻紛雜,拔萃出類,智術而已”。中華的智者,都認為各種學問,其實都是“大道”或“智術”的一枝而已。《孫子兵法》已歷經250個小劫,兩個半大劫,居然還能面目如新,東征西討,這當然是“活智慧”,可以放心使用。
  林中明是美籍華人,著名漢學家,1944年出生於四川成都,祖籍廣東新會。他是一位中國文化的研究者,一位戰略學、國際關係方面的專家,同時也是一位電子芯片設計專家、一位在美國有著37項多項設計專利的高科技設計者。他對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很深,主講過“無所不在的《孫子兵法》”、“《文武相濟—從科技、文藝到企管、環保的戰略和應用》”和“《文心雕龍》里的兵略運用”。
  細細考究中國的文化、文論史,縱觀中國古代作詩論文的作品,我們不難發現“文武合一”、“兵略文用”的影子無處不在。據林中明考證,兵略用在中國文化、文論史上屢見不鮮。唐朝的杜牧精詩善文,曾註《孫子》 ,表現出他在兵法和文學上的胸襟造詣。宋朝詞人薑夔論詩也用兵法,他說“一波未平,一波已作。如兵家之陣,方以為正,又復是奇,方以為奇,忽復是正;出入變化,不可紀極,而法度不可亂”,把《孫子》奇正通變化入文論, 可見兵法和文學的關係似乎已普及到了 “純文人” 都能接受的地步。
  自被人們尊奉為“百世談兵之祖”的《孫子兵法》竹簡傳世以來,最有系統將兵法運用於文學創作的莫過於南北朝時期的劉勰。他的文學理論巨作《文心雕龍》,秉著大膽的突破創新精神,首次把《孫子兵法》提升到“經”的高度。劉勰熟識《孫子兵法》和兵略,並將之運用於文學理論作品《文心雕龍》的創作;同時,劉勰在《文心雕龍》中對於文學創作的要求,也多處體現了兵略的特點。
  劉勰祖籍東莞莒地。早在戰國時代,齊國的田單以莒與即墨為齊國的最後據點來抗拒燕國覆滅齊國,運用兵略智術一月之內復齊七十餘城,使得莒地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戰爭名城。想必劉勰的祖輩父輩,對此事應該都津津樂道,在劉勰心中或多或少留下對兵略智術的憧憬和嚮往。而《孫子兵法》的作者孫武,他祖父田書因伐莒有功,齊景公賜姓孫氏,封邑樂安。公元前532年,齊國內亂,孫武避亂出奔吳國,和劉勰祖先自山東投奔南朝相似。大概是由於以上的原因,劉勰嫻熟兵法。
  劉熙載在《藝概》里論文章之法式里說 “兵形象水, 惟文亦然”。《文心雕龍·書記篇》里的“管仲下令如流水,使民從也”相呼應。他還用大量的軍事術語,兵略思想來表述文學理論,如奇正、通變、謀、勢、詭譎、首尾、要害等等。這些例證舉不勝舉,從中可以發現《孫子兵法》有許多相通之處,孫子的兵略思想不僅影響了劉勰的創作,而且在文學理論巨著《文心雕龍》得到了應用。從宏觀上而言影響有三:
  首先,體系構建上用兵講佈陣,行文講謀篇。如《孫子兵法·九地篇》論用兵佈陣,要求首尾呼應, “如常山之蛇”,《文心雕龍·附會篇》論行文謀篇則謂“首尾周密” “首尾相援”。《文心·附會篇》里說“群言雖多,而無棼絲之亂”。《孫子兵法》是中國少有的自成體系的著作,相對獨立的十三篇形成一綱舉而萬目張的總體構架,劉勰在創作時完全承襲了《孫子兵法》的構思特點,所作《文心雕龍》體系完整,結構嚴密,佈局嚴謹,體大思精。
  其次,指導思想上《孫子兵法》屬於兵權謀,“奇正相生”,以奇為正,以正為奇,變化無窮,使敵莫測,而這也是劉勰在《文心雕龍》中所倡導的一以貫之的文學創作原則。如《定勢篇》雲“舊練之才,則執正馭奇”,《通變篇》亦雲“望今制奇,參古定法” 。《孫子兵法》的“正”是以“五 事”和“七計”為基礎的,是發展變化,向前看的,而《文心雕龍》的“正”是 “經”,實際上是儒家經典,是文本,是向後看的。
  再次,指導方法上《文心雕龍》關於“作文”的寫作方法與《孫子兵法》關於“作戰”的用兵方法——“通變”思想是相似的,都講究一般規律和具體方法的結合。劉勰認為,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原理是有定的,但“文辭氣力”等表現方法卻是不斷變化發展的,因此文學創作要對有定的原理有所繼承,對無定的方法要有所革新。
  林中明指出,“文”“武”兩字,從古至今,無論中西,都是意義相對的一組詞。“文學”和“兵略”這兩組強烈對立的觀念,不僅可以相通相融,甚至可以相輔相成。相較而言,千餘年前的劉勰能融會貫通地利用傳統文化,引“兵”入“文” ,用兵略的邏輯謀略創作了文學理論巨著《文心雕龍》。劉勰的文論思維中,引用了不少孫子的兵略思想,而且用孫子來分析文藝創作,以至於詩畫、散文,並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文學理論巨著。  (原標題:孫子兵法全球行:美籍華人作家論《文心雕龍》與兵略運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17cucb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