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跟做戲劇的外國朋友閑聊起歐洲戲劇大師尤金諾·芭芭(Eugenio Barba),我說我曾採訪過他,朋友一臉驚訝:“我以為他早就掛掉了。”這回答令我措手不及,我知道朋友並非不敬,只是像芭芭這樣的20世紀戲劇大師,總給人感覺遙不可及,是遠在戲劇史課本里的人物。
  好戲劇使觀眾“身在其境”
  事實上,現年78歲的尤金諾·芭芭和他一手創建的歐丁劇團(Odin Teatret)近年來依然很活躍,每年有六到八個月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巡演。繼去年在烏鎮戲劇節亮相後,今年,歐丁受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之邀首度來京演出作品《鹽》,演出票提早一個月售罄。開演前一周,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裡求票聲便不絕於耳,而當11月26日晚,我揣著一個月前買好的票抵達劇場時,門口已經聚集了一批“黃牛”和等票的觀眾。對於一部小劇場戲劇來說,這樣的景象非常罕見。
  至今,我已看過三部歐丁劇團的作品,老實說,他們的戲都有點“神”,就像中國導演孟京輝說的“我沒有完全看懂,但是我很感動”。我相信,這種感動是來自於演出形式本身以及演員表演的能量。歐丁的戲總是有很強的形式感,以去年我在烏鎮看的《鯨魚骨骸內》為例,那真是永生難忘的劇場記憶,我仿佛在尤金諾·芭芭的家中接受他的款待(芭芭親自給每位觀眾斟酒),在燭影搖曳中,與一群或彼此熟識,或素不相識的人們共同度過了一個亦真亦幻的時刻。今年看的《追憶》和《鹽》同樣美妙,前者是40位觀眾聽兩位老者娓娓道來關於奧斯維辛的往事,後者以鹽象徵“風乾的眼淚”,觀眾跟隨女演員一起踏上如詩一般的尋愛之旅,經歷愛情的甜蜜、背叛與傷痛。如果說好的文學作品能令讀者“身臨其境”,那麼好的戲劇作品則是使觀眾“身在其境”。在高科技能讓電影主人公們無所不能的時代,戲劇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?大概也就是這種演員與觀眾互相影響的“磁場”吧。歐丁劇團將戲劇體驗感推到了極致,何況他們在幾十年前就這麼做了。
  作為一個以肢体能力見長的劇團,演員是歐丁劇團最引以為傲的財富。看過他們的表演,總會被演員驚人的能量與想象力折服,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歐丁的創始人芭芭是格洛托夫斯基的學生。格洛托夫斯基是歐洲劇壇的巨人,他主張“貧困戲劇”(Poor Theatre),讓戲劇回覆到演員表演本身,而不要讓佈景、燈光、服裝、化妝遮蔽演員的身體,使戲劇失焦。格氏研究了一套演員訓練法,幫助演員開發身體潛能。芭芭創辦歐丁劇團後,格洛托夫斯基的訓練法也成了歐丁演員的日常練習之一。除了創作實踐,芭芭還創立了國際劇場人類學學院,以人類學的方法介入戲劇研究。
  “戲劇為特定人群而存在”
  去年我在烏鎮見到尤金諾·芭芭,與這尊“歐洲戲劇的活化石”聊了半小時天。我記得他當時穿了皮馬甲搭配藍襯衣,頭髮全白,額前耷拉著一縷捲劉海,英語是一口意大利“鄉音”。雖然已是古稀之年,但芭芭的精神頭很好,體格也不錯,不像藝術家,倒像個老農夫。歐丁劇團的每個人也都沒有那種“藝術家範兒”,而是非常淳樸與親和。芭芭告訴我,歐丁對所有演員一視同仁,在演戲和排練的同時,演員們還要負責清掃劇場,並會得到相應的薪水。所以對他們而言,戲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是柴米油鹽,吃喝拉撒。
  我問芭芭,創建歐丁劇團至今,遇到過的最大困難是什麼。芭芭和許多歐洲的藝術家一樣提到了財政問題。近年,因為歐洲經濟形勢嚴峻,國家削減了劇團一半的資助,但霍爾斯特布羅小鎮的政府仍像當年一樣支持著他們。歐丁也在當地開發了很多跨行業的戲劇項目,與學校、養老院、部隊、體育機構等不同組織合作。實際上在歐丁成名之後,有不少國家都邀請他們去定居,芭芭之所以留在霍爾斯特布羅,也是感恩小鎮對劇團一如既往的支持。
  歐丁劇團有很多創舉,其中一個創舉是“以物易物”(barter)。劇團在巡演時,經常遇到沒有錢支付表演的人們,但芭芭拒絕免費演出,認為那樣表演就沒有了價值。所以他提出,想看歐丁表演的觀眾可以也給他們表演一個當地的歌舞,或者玩他們的游戲,甚至給些食物作為交換。於是在採訪的最後,我問了芭芭一個問題,戲劇是否是你實現社會理想的工具,那麼現在實現了沒有?芭芭並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,而是停頓了一下告訴我說,“我認為戲劇就是為了滿足特定的一群人的需求而存在的”,這番話使我思索良多。現今,全世界都在大力倡導發展文化產業,年邁的大師卻心平氣和地告訴我,戲劇就是少數人的選擇,從業者也用不著對不看戲的觀眾耿耿於懷,抓耳撓腮算計著如何開拓市場。因為該來的總會來,而不感興趣的總是不感興趣吧。
  新京報記者 陳然
  ■ 歐丁劇團簡介
  1964年,歐丁劇團在挪威奧斯陸成立,創辦者是當時年僅28歲的意大利人尤金諾·芭芭。芭芭招兵買馬的方式日後成了傳奇:他找到十幾個心懷夢想卻被戲劇學院拒之門外的年輕人,帶著他們一起表演訓練。一周後,十幾人走了大半,剩下的五個人成為歐丁劇團的創團成員。兩年後,歐丁劇團到丹麥的霍爾斯特布羅演出,受到當地邀請遷往駐扎。近五十年來,歐丁劇團在那裡生根發芽,籍籍無名的霍爾斯特布羅也成為了世界戲劇人的聖地。
  編輯:陳思  (原標題:【手記】走“近”歐丁劇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17cucb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